不过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与欧美等咖啡主要市场有一些区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消费者尤其是白领消费者更注重咖啡的“快”。
随着一、二线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瑞幸在过去三年对消费者咖啡习惯的培育,消费者逐渐养成饮用咖啡的习惯,“快咖啡”场景的咖啡消费占比逐渐提升,人均“快咖啡”场景消费的现磨咖啡杯数占所有现磨咖啡摄入的70%。
为顺应消费者对时间的需求,便利店、办公室咖啡机等渠道逐渐涌现,并成功渗透部分特殊场景如在便利店购买早餐时、在办公室加班时等,成功挤占一部分现磨咖啡馆的市场份额。
在“快咖啡”场景下,消费者的前三大考量因素依次是咖啡的口味、便利性和价格。44%的消费者认为便利性是首要考量因素,但消费者仍会综合权衡口味和便利性,不会轻易牺牲任何一个因素。
“快咖啡”作为刚性需求,以满足消费者工作日期间的提神醒脑需求。
因此,一方面,消费者对即时性和快捷性要求较高,办公楼周边的咖啡店通常是消费者的首选购买场所;
另一方面,相对高频的“快咖啡”摄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使其更倾向于高性价比的咖啡。除咖啡之外,消费者关于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偏好也主要集中于速食等基础餐饮产品,而对咖啡馆整体风格与环境等附加值关注度不高。
故“快咖啡”无需咖啡门店提供空间和氛围,5-10㎡的小店足以支撑其提供现磨咖啡服务。人流量高但租金又相对便宜的地点如地铁站出口或热门商圈周围的弄堂小街是较优的选址。
据测算,单店5-10㎡的小店订单爬坡期需要1-2周,成熟后月均坪效能达到2-2.5万元/㎡,两个月左右即可回本。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国内品牌都会花大力气铺这类小店的原因。
回头来看国内咖啡市场,除了咖啡巨头星巴克,国内规模最大的咖啡连锁仍然是瑞幸。
公开资料显示瑞幸在全国拥有5000多家门店,包括直营和加盟,而且一直以“小店快跑”著称,这也恰恰与消费者的习惯相吻合。
对于互联网巨头参投的“咖啡新势力们”而言,有资本撑腰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实属幸运,但要在“风口”过后屹立不倒,还得看自身造血能力。
参考资料:
全拓数据:《 咖啡内卷时代,大数据告诉你国内咖啡市场格局》
德勤中国:《2021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